2009/08/26

適得其所的生活美感


在設計的這個行業十多年,驀然回首,猛然瞭解到自己尋求的東西其實非常的簡單,用一個簡單的英文字就可以概括這一切-「Fitness」。「Fitness」是一種平衡的狀態,是人在週遭的一切繁瑣中,尋求恰如其分的作用與美感。如果說,我們已經能靜下心來感受美的存在,那麼下一步,大概就是積極尋找「Fitness」吧。

上個星期剛剛從京都回來,那是個令人充滿驚嘆的城市,短短幾天的行程裡所帶來給我的感動,不是來自於神社與寺廟的宏偉,也不是來自於庭園的精緻與華麗,真正令人感受深刻的,是這個城市對每一細節的安置就是那麼的適得其所, 「Fitness」!

物與物之間恰如其分的配置,顯示出居住在這裡人們對週遭環境與彼此的尊重。美感是一種協調,當每個小元素都能夠很流暢的相互搭配時,美感便無所不在了。

銀閣寺裡,一個正在修繕的角落,被一牆曲折的竹籬圍了起來,竹籬有著優美而結實的結構,在經過風雨的磨蝕後,被覆上了青苔的綠意,這堵牆就這麼與周圍的景觀合而唯一,工地,也就成為這庭園的一部份了。

適得其所的用心,在京都的各個角落,多得不可勝數:禁止進入的小徑,被一管綠竹攔住,輕輕的敦促著遊客們的尊重。庭園內的器材置物箱靜靜的與古燈相伴,卻一點兒也不顯的唐突。哲學之道上的電話亭,不著痕跡的融入斜瓦窗櫺之間。點綴在屋子旁邊的盆栽,模糊了自然與人工的界線。人與人,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協調,譜出了京都令人驚艷的風格。

或許,有那麼一天,當美感的種子,也在我們的城市無所不在時,我們便會找到自己心中的美,並為我們的城市,畫下一個新的驚艷!

(作者黃明仁,設計工作者)

綠光盒子


在上海延安西路(原法租界)南側,兩旁植舖法國梧桐行道樹的番禹路58號,於2006年完成了一座玻璃建築 - Z58。對比於其毗鄰的國父 孫中山家族花園故居,遂顯得新穎而獨特。業主為中國頗為專業且歷史悠久的照明公司 - 中泰集團,委任日本中生代建築名師隈研吾(Kengo Kuma)所設計。

首先,外觀呈現水平鏡面不銹鋼格條與玻璃相間的槽狀綠植牆,泛著隨興的綠藤,逐漸開展。鏡面不銹鋼則反射了熙來人往的都市風情,依著四季呈現一幅隱約、穿透、浮亮、輕盈的動態立面(Facade),也預告了內部令人期待的空間想像。

進入其內為一挑高四層,結合水、綠、光、影的前堂大廳,內側面牆為細隔條玻璃所組成,水由四層樓上沿著玻璃漫流而下,匯於地面,注入淺池,形成一島狀的接待區。旁立透明的玻璃電梯,底端鏡面立牆則延伸了廳堂的尺度(水平向)。水面倒影了朝向路側的綠植牆(in between space)(垂直向),強化了空間的深度與層次,也提供了一個阻絕城市噪音與喧囂的過渡空間。

四樓頂層增建的交誼中心,後側朝向孫氏花園故居,為一水景平台;倒影天際,靠坐在埃姆斯躺椅(Eames Lounge Chair)上,休憩區有如落於水鏡之中,自有一番沉靜的況味。

整座建築,可說是將老廠房脫胎換骨(拆掉前端跨距的三層樓板,換得挑空)。隈研吾一貫的“弱建築”手法,更將「界面」- interface - 的本質發揮得淋漓盡致。透過綠、水、玻璃三層「生態」界面,過濾了浮躁的身心,平靜的欣賞光與照明的饗宴。夜晚來臨,如光的盒子,就是最佳的企業宣言;就如隈研吾所說:「這是一個探尋建築與光的實驗室,同時也是一座『光意象的聖堂』。」

(作者莊國材,為國內知名建築師)


2009/08/13

希臘忘憂珠


忘憂珠,WORRY BEADS,崇信必然而絕不輕言巧合的希臘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秘與希冀的凝聚之所。初識其美麗是在雅典市中心芤艛納琦的一家精品店裡。樸實無華的木質桌面上放置著巨大的珠串,不是可以佩戴的首飾,它們似乎是一種裝飾品。其材質或是人造琥珀、人造瑪瑙、真正的美石﹐或者是玻璃。形狀各不相同。用皮繩串起來,間以金屬的圓球、蒜形珠、環形珠,尾部裝飾則是羅盤、錨、馬蹄鐵、星象符號,甚至太陽神阿波羅或者亞歷山大大帝的頭像。它們非常沉重,擺在那裡,不但異常美麗而且給我非常可靠的感覺。

從驕陽似火的戶外走來,只覺涼爽與寧靜。店主是高雅的斯巴達女子阿格麗亞,她仔細地端詳著我,似乎完全不著急作生意。知道我是第一次看到這稀罕物,於是打開話匣子,告訴我這忘憂珠的哲學意義。

現代希臘人崇信東正教,但是,根深蒂固的卻依然是對古希臘諸神的信賴、依戀與摯愛。人世間充滿著不幸、災難、痛苦與失望。忘憂珠凝聚著幸福、吉祥、快樂與希望,在人們身邊、在人們歇息身心的家裡,它們的美麗來自天然,比方說美石﹔它們的美麗來自人工,比方說人造琥珀;它們的美麗來自天然與人工,比方說玻璃。對於阿格麗亞本人來說,「我偏愛玻璃,它讓我留住了阿波羅,讓我不但能夠感覺到而且能夠看到祂的俊美、智慧。有祂在身邊,我的生活裡滿是音樂、藝術。而且,我遠離疾病。」她狡黠地深深看我一眼,垂下眼瞼,隱藏住笑意。

很快,有機會去克利特島,在煙燻火燎的玻璃作坊裡看到那些做工並不精細的玻璃珠子,看它們被串起來做成一串串忘憂珠,我很想請問的就是,這些顏色美麗如海水的玻璃製品為甚麼高低不平、看得見氣泡與雜質?滿臉于思的玻璃師傅不等我問就笑著告訴我,「把完美留給神。」順便很輕鬆地表示,「當大家都在突飛猛進的時候,保持數千年不變的傳統工藝,這本身就成為特色、成為傳奇。」我卻覺得,除了哲學意義之外,還有一份深沉的寄託在那裡,有一種不忍改變的溫柔。

愛琴海水究竟是甚麼顏色?無數程度不同的藍、松石綠、孔雀石綠、金紅、絳紅、酒紅?「世界上所有的顏色都在海水裡,也在玻璃裡。」玻璃師傅一往情深,「無色透明,也許是最好的表達?」他捧出一掛忘憂珠,粗糙的、疤痕累累的雙手從無色半透明的方形玻璃珠上一粒粒撫過,緩緩停留在尾端的正方形銀飾上。「陽光、晴朗的好天氣;沒有病痛的身體;愉快的好心情;都是住在奧林普斯山上的諸神網開一面的好結果啊!能夠在這些網開一面的時刻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那已經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人生了。」

我帶走了那串忘憂珠,忘憂珠將阿波羅的贈與斂入甕中讓我時時刻刻享受祂的眷顧。我記得玻璃師傅的雋語﹐萬般珍惜著那可貴的「網開一面」。

(本文作者韓秀,定居美國首都華盛頓,曾獲五四文藝獎章,著書二十餘本。)

2009/08/06

心之所在


雨後的底特律,灰濛濛的天空,霎時變得明亮。突然間,我不願被禁錮在這寸窗裏,快步的下了樓,推開門,展開雙臂,閉上眼深呼吸,貪婪著想擁有更多的恬靜。

雨珠潔淨了這個工業都心,透露著遠離塵囂的清新,自在的走著,享受一份閒適.這味道是如此甜美,感覺卻又少了一分味兒……。想起來了,那是心裏一直記著的一分青草香。望向遠方,天際的另一方,是我想念的故鄉。

尋訪臺灣的點點滴滴,是我排遣思鄉愁緒的方式,偶然在琉園的網站上,發現了[芬芳遍佈],水牛、荷塘、青蛙,頓時讓我回憶起小時候,鄉間的田野,水牛扛著犁,慢慢的前進著。涼爽的夜間,聽著蛙鳴合奏,熱熱鬧鬧一整夜。

頓時,我好想擁有,深深的惦記著它的樣子,牛兒悠然的徜徉在水塘,陽光暖暖的灑在背上,荷花盛開傍在身旁,兩隻青蛙富饒趣味的對望,感受那和煦的春風,輕輕地拂過臉龐。

發了一封信給家人,希望他們來看我時,可以幫我把這一件作品帶來美國給我。 幾周後,家人帶來這份感動,我迫不及待的把它安置在早已預備好的位子-書桌旁的燈下,這是我最常待的地方,也是我可以看著它最久的地方。

呎方的一隅,這就是,家 !


(作者陳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