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4

指尖的光芒


摸起來沁涼而堅硬,尖銳又圓潤;它觸感光滑如玉石,又粗糙如砂岩;形狀則時而行雲流水,也有山嶽谷壑交錯跳躍。在2008年10月29日的上午,五位幼稚園的天真孩童們,用小手感受玻璃作品被投照燈烘得暖暖的溫度,腦中比視覺更耀眼的光線,也穿越玻璃,從另一頭回應著。玻璃藝術品怕溫差的急速變化,卻不似油畫作品那樣脆弱,台北市啟明學校的老師不禁感嘆:「好久沒讓孩子這樣近距離感受藝術了。」

這不是琉園水晶博物館第一次招待視障的朋友。在同年六月底的時候,我們接到一位爸爸的電話,要幫他讀高中的兒子預約參觀。電話中,爸爸細細地問了又問,從我們的服務到設施,鉅細彌遺,原來他的兒子是個盲生。那天,他與母親一同前來,在博物館導覽人員的帶領下,逐一摸過每一件精美的玻璃藝術品。雖說玻璃藝術的重點之一,來自於玻璃與光影的對話,而他們看不到這些;但玻璃卻耐摸,每一個起伏,在他們的指尖下訴說著不一樣的故事。

西方的玻璃藝術多注重幾何形狀與線條表現,原來一個圓加一個三角,就可以是人,這蘊藏了許多玩味;東方的玻璃藝術則寫實而細膩,這可讓盲生樂了,好似猜謎遊戲,小心琢磨每一個角度變化,這兒是龍頭,那兒有個虎牙,猜中時,他笑得好開懷。其間,非常驚訝這位孩子這麼愛拍照,他與母親形影不離,媽媽是他的眼,兩人親暱的語言就是神經傳導,而他要求拍下每個值得紀念的畫面。他母親跟我說,這孩子是幾年前才失去了視覺,一路走過從無法接受自己,到改變態度對待生命,再開始走出去積極參與世界,實為難得。晚上,兩人則常常拿出白日出遊時拍的照片,由媽媽看了描述,兩人一同回味,聽得我好感動。

時光回到十月底的五個孩童,他們多半一出生就沒了視力,學習慢了一些,信任也少了一點。台北市啟明學校的老師充滿愛心,像一座橋樑,讓他們慢慢適應新環境,與新的老師。當他們的小手撫摸著每一件作品,認識了藝術,也學習到各種不同形狀時,在場的每一位成年人都為他們動容。而琉園水晶博物館最大的特色之一,就在多元的玻璃技法課程,我們思索許久,最適合他們的課程,必然是完全靠手掌創作的『玻璃手印烤彎課程』了。這個課程需要在石膏泥半軟快乾的時候,以手掌在上面壓出掌型,直到石膏硬了成型,再將這塊有著手紋印的石膏版燒成玻璃。

孩子們第一回體驗到石膏,有的不敢嘗試新事物被嚇哭了,有的則不耐石膏凝固的時間,左扭右動,讓手紋不成型。就在此時,他們的老師開口唱歌,那是一首可以將大家的名字套入歌詞的童歌。孩子們聽到老師的聲音後,紛紛靜了下來,一起高唱,輪流唱出朋友的名字,直到感染博物館每個工作人員,也停下自己手邊的工作,與他們一起唱和著。那真的是奇妙的一刻,讓所有人專注於那一剎那,美麗的手型也就在此時誕生。

即使導覽了諸多不同性質的團體,也在大家的口中成了一位玻璃老師,但在那一天,我也只是一個學生,看到生命用不一樣的面貌去展現它傲人的姿態,無比美麗。而同時,我們更看到每個藝術特有的面貌;玻璃有炫彩之美,也有易碎之感,總給人難以親近的感受,但在視障朋友的指尖下,它散發出我們難以想像的光芒,耀眼奪目。


(作者王曉由,琉園水晶博物館工作人員)

2009/02/19

小林俊和的幸福許願池


98年新春後,2月7日在琉園水晶博物館參觀日本玻璃藝術家小林俊和先生的《生生不息》玻璃藝術展。此次展覽以鳥類的創作為主,呈現出許多不同種類的鳥,在四季交替的生態情境中,清楚感受到栩栩如生的生命力,而深獲在場參觀者的好評。

在博物館「國際藝廊」前,有一件我個人特別欣賞的作品《心的容器》,一定要推薦給喜歡玻璃藝術的朋友。初看這件作品不覺有何特別之處,只看見一人屈膝獨坐在大碗中,感覺甚是孤寂無助。

但經過小林俊和先生的介紹,才瞭解創作的意涵。這件作品不只單純的供陳列觀賞,其中的巧思是藉由參觀者的手,將水倒入大碗中,這活水就是幸福的泉源,就像人的一生中,有許多時候都是透過他人的幫助而重獲新生。

所以在參觀者倒入滿滿幸福的同時,也分享著彼此的快樂,更能體會作者以關懷尊重生命的態度,用晶瑩剔透的玻璃材質,呈現出人性的光明面,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幸福關係,這件作品《心的容器》,其實就是一件「幸福許願池」,希望這幸福的感覺,也分享給看到這篇短文的朋友。

(作者宮玉成,曾至美國西雅圖玻璃學校Pilchuck Glass School學習玻璃藝術創作,並曾獲新竹竹塹金玻獎佳作。)

2009/02/08

販賣「希望」與「浪漫」





你去看《崖上的波妞》了嗎?

開春上班第一天,就和同事討論起宮崎駿的電影。學空間設計的他說起在大學時,老師曾問:「你認為的藝術家有哪些?」他很激動得立即反問我:「那你覺得宮崎駿是不是藝術家?」話才落下,我們就異口同聲地大喊:「他是!」

會有這樣的討論,是因為他是動畫家,不像畢卡索的畫家,也不是雕塑的羅丹,當然也不像Marian Karel這樣有名望的玻璃藝術家….,說穿了,宮崎駿畫的就是卡通,是小孩看的玩意兒。

但是為什麼大人們也愛看呢?不僅在於他說故事的功力,而是他把一個簡單平凡的道理卻又是人人早已遺忘的純摯本質說得如此的細膩而流暢,你絲毫不覺他在說教,他不過是把人性的美好藉由想像的手法靜靜地說出來,裡面蘊含了溫暖的力量,讓心中的希望再次升起。

無巧不成書,琉園水晶博物館於上班的第二天,就邀請了正於博物館舉行的《生生不息》展的原創藝術家小林俊和,來到tittot琉園舉行第一場針對公司內部的演講。

若無親自觀賞過他的作品,很難瞭解其創作精髓。從作品照片中所感受到的不過是平面式帶有童趣夢幻的,很難與所謂的「藝術」深刻的探討扯上關係,但即便如此,小林俊和覺得只要帶給人浪漫和開心的感覺,他就很滿意了。但我要說的是,他如何藉由玻璃獨特的材質,從一千多度的高熱柔軟到冷卻而硬的中間過程,一層層的上色,一次次的吹氣或修型,再一層層的磨刻出有如水彩潑墨般的豐富層次,而賦予自然萬物栩栩如生的表情,乃至撩撥出我們內在深層的浪漫情懷,就僅僅這超高而極富耐心的工藝展現,以及他於作品中自我情感的投射,就足以讓人心生感動。

有人說宮崎駿販賣的是「希望」,那麼我會說小林販賣的是「浪漫」,而他們同時都透著「靜」的力量,讓我們在金融海嘯襲捲下的不安定感中,還記得抬頭看看天空的藍、欣賞四季的美景變化,就像站在作品上的鳥兒,歌唱著同時存在於生活之中的美好。就如同宮崎駿的信念「只要相信,就有希望」,他相信的、想要傳達的是「早已遺忘的東西」、「未曾留意的東西」、「以為早就失去的東西」,這些不會因為金融海嘯就已遺失了的、而一直都存在於我們週遭的美好…。

在小林俊和的演講中,他說起學玻璃是因為在學校旁無意間發現一間玻璃工作坊,當時他即被那種高溫的玻璃熔膏所吸引。據說,在東京每年創造七十萬人次遊逛的宮崎駿「吉卜力美術館」也將搬到台灣;我期待,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任何藝術創作的形式,即便一點一滴都好,能夠散落在各個地方角落,以在人們的心中因此而激發些些的想像、稍許的浪漫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