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4

指尖的光芒


摸起來沁涼而堅硬,尖銳又圓潤;它觸感光滑如玉石,又粗糙如砂岩;形狀則時而行雲流水,也有山嶽谷壑交錯跳躍。在2008年10月29日的上午,五位幼稚園的天真孩童們,用小手感受玻璃作品被投照燈烘得暖暖的溫度,腦中比視覺更耀眼的光線,也穿越玻璃,從另一頭回應著。玻璃藝術品怕溫差的急速變化,卻不似油畫作品那樣脆弱,台北市啟明學校的老師不禁感嘆:「好久沒讓孩子這樣近距離感受藝術了。」

這不是琉園水晶博物館第一次招待視障的朋友。在同年六月底的時候,我們接到一位爸爸的電話,要幫他讀高中的兒子預約參觀。電話中,爸爸細細地問了又問,從我們的服務到設施,鉅細彌遺,原來他的兒子是個盲生。那天,他與母親一同前來,在博物館導覽人員的帶領下,逐一摸過每一件精美的玻璃藝術品。雖說玻璃藝術的重點之一,來自於玻璃與光影的對話,而他們看不到這些;但玻璃卻耐摸,每一個起伏,在他們的指尖下訴說著不一樣的故事。

西方的玻璃藝術多注重幾何形狀與線條表現,原來一個圓加一個三角,就可以是人,這蘊藏了許多玩味;東方的玻璃藝術則寫實而細膩,這可讓盲生樂了,好似猜謎遊戲,小心琢磨每一個角度變化,這兒是龍頭,那兒有個虎牙,猜中時,他笑得好開懷。其間,非常驚訝這位孩子這麼愛拍照,他與母親形影不離,媽媽是他的眼,兩人親暱的語言就是神經傳導,而他要求拍下每個值得紀念的畫面。他母親跟我說,這孩子是幾年前才失去了視覺,一路走過從無法接受自己,到改變態度對待生命,再開始走出去積極參與世界,實為難得。晚上,兩人則常常拿出白日出遊時拍的照片,由媽媽看了描述,兩人一同回味,聽得我好感動。

時光回到十月底的五個孩童,他們多半一出生就沒了視力,學習慢了一些,信任也少了一點。台北市啟明學校的老師充滿愛心,像一座橋樑,讓他們慢慢適應新環境,與新的老師。當他們的小手撫摸著每一件作品,認識了藝術,也學習到各種不同形狀時,在場的每一位成年人都為他們動容。而琉園水晶博物館最大的特色之一,就在多元的玻璃技法課程,我們思索許久,最適合他們的課程,必然是完全靠手掌創作的『玻璃手印烤彎課程』了。這個課程需要在石膏泥半軟快乾的時候,以手掌在上面壓出掌型,直到石膏硬了成型,再將這塊有著手紋印的石膏版燒成玻璃。

孩子們第一回體驗到石膏,有的不敢嘗試新事物被嚇哭了,有的則不耐石膏凝固的時間,左扭右動,讓手紋不成型。就在此時,他們的老師開口唱歌,那是一首可以將大家的名字套入歌詞的童歌。孩子們聽到老師的聲音後,紛紛靜了下來,一起高唱,輪流唱出朋友的名字,直到感染博物館每個工作人員,也停下自己手邊的工作,與他們一起唱和著。那真的是奇妙的一刻,讓所有人專注於那一剎那,美麗的手型也就在此時誕生。

即使導覽了諸多不同性質的團體,也在大家的口中成了一位玻璃老師,但在那一天,我也只是一個學生,看到生命用不一樣的面貌去展現它傲人的姿態,無比美麗。而同時,我們更看到每個藝術特有的面貌;玻璃有炫彩之美,也有易碎之感,總給人難以親近的感受,但在視障朋友的指尖下,它散發出我們難以想像的光芒,耀眼奪目。


(作者王曉由,琉園水晶博物館工作人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