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去看《崖上的波妞》了嗎?
開春上班第一天,就和同事討論起宮崎駿的電影。學空間設計的他說起在大學時,老師曾問:「你認為的藝術家有哪些?」他很激動得立即反問我:「那你覺得宮崎駿是不是藝術家?」話才落下,我們就異口同聲地大喊:「他是!」
會有這樣的討論,是因為他是動畫家,不像畢卡索的畫家,也不是雕塑的羅丹,當然也不像Marian Karel這樣有名望的玻璃藝術家….,說穿了,宮崎駿畫的就是卡通,是小孩看的玩意兒。
但是為什麼大人們也愛看呢?不僅在於他說故事的功力,而是他把一個簡單平凡的道理卻又是人人早已遺忘的純摯本質說得如此的細膩而流暢,你絲毫不覺他在說教,他不過是把人性的美好藉由想像的手法靜靜地說出來,裡面蘊含了溫暖的力量,讓心中的希望再次升起。
無巧不成書,琉園水晶博物館於上班的第二天,就邀請了正於博物館舉行的《生生不息》展的原創藝術家小林俊和,來到tittot琉園舉行第一場針對公司內部的演講。
若無親自觀賞過他的作品,很難瞭解其創作精髓。從作品照片中所感受到的不過是平面式帶有童趣夢幻的,很難與所謂的「藝術」深刻的探討扯上關係,但即便如此,小林俊和覺得只要帶給人浪漫和開心的感覺,他就很滿意了。但我要說的是,他如何藉由玻璃獨特的材質,從一千多度的高熱柔軟到冷卻而硬的中間過程,一層層的上色,一次次的吹氣或修型,再一層層的磨刻出有如水彩潑墨般的豐富層次,而賦予自然萬物栩栩如生的表情,乃至撩撥出我們內在深層的浪漫情懷,就僅僅這超高而極富耐心的工藝展現,以及他於作品中自我情感的投射,就足以讓人心生感動。
有人說宮崎駿販賣的是「希望」,那麼我會說小林販賣的是「浪漫」,而他們同時都透著「靜」的力量,讓我們在金融海嘯襲捲下的不安定感中,還記得抬頭看看天空的藍、欣賞四季的美景變化,就像站在作品上的鳥兒,歌唱著同時存在於生活之中的美好。就如同宮崎駿的信念「只要相信,就有希望」,他相信的、想要傳達的是「早已遺忘的東西」、「未曾留意的東西」、「以為早就失去的東西」,這些不會因為金融海嘯就已遺失了的、而一直都存在於我們週遭的美好…。
在小林俊和的演講中,他說起學玻璃是因為在學校旁無意間發現一間玻璃工作坊,當時他即被那種高溫的玻璃熔膏所吸引。據說,在東京每年創造七十萬人次遊逛的宮崎駿「吉卜力美術館」也將搬到台灣;我期待,所有美好的事物,包括任何藝術創作的形式,即便一點一滴都好,能夠散落在各個地方角落,以在人們的心中因此而激發些些的想像、稍許的浪漫和希望。
3 則留言:
我去看過了.
真是令人驚訝.
值得一再回味.
我也有去看過了
實際的作品比照片動人好幾倍喔!
聽說這位藝術家 得過日本電視冠軍比賽第一名
2/7(六)當天看到這位藝術家的作品,真的讓我有想花錢把他的作品買回家的衝動,細緻、逼真、有意境、非常有個人風格。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