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4

永遠的麥可傑克森


若非麥可傑克森的驟逝,我們恐怕都很難再一窺其著名的太空漫步、機器人舞步,特別是讓人驚豔到不行的45度角下壓絕技,這當然不包括假設他還在世而即將於英國倫敦舉行的演唱會,可讓人再次親眼目睹他至今無人能比的流行音樂和舞步。

一首首的”Billy Jean”、”Thriller”、”Bad”…,強烈的音符節奏,像是撞擊著他的軀體,一個個骨節不斷地解構再重組,有如魔術方塊與骨牌效應般地轉換、堆砌、打散、重構…,其之精準起落、流暢而有力,連我這不擅舞蹈不諳音樂的人都覺體內暗潮洶湧,被蠱惑著想四肢舞動起來。

麥可傑克森確實以其天份,創下了流行樂壇的許多先例,不僅是令人眩目的舞步,一首” Thriller”以故事融入音樂的結構,開啟了MTV的歷史,一首”We are the world”號召知名歌手,以群聚齊聲合唱的形式破除國界籓籬的慈善義行,感動了全世界,也是首創…。

麥可傑克森的驟逝,留下了全球粉絲最深沉的喟歎,而所有曾引人爭議的行徑就像泡沫般的消失…。麥可傑克森從此沉寂,想再見一眼、想再聽一曲、想再親炙其神乎其技的舞藝,都是惘然。

所有至今傳頌的藝術經典不都如此嗎?梵谷、畢卡索、莫札特、羅丹…,其所以有名,絕對是因為先有他們令人驚豔的作品,才有了後人探索藝術家的一生。換句話說,人終將消失,而作品可永久流傳,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凌駕時間之上,超乎空間之遠。

我相信麥可傑克森的音樂就是如此。還記得幾年前的尼泊爾之行,那是個下雨天,我坐在破爛的計程車裡,而司機不知怎的,興致高昂,在坑坑巴巴的泥土堆裡,左閃右閃,濺起的黃土泥濘,噴得一個個來不及走避的人都成了泥巴人,而我的身體就隨著巔簸之路,上上下下、晃晃盪盪,正晃出一股興致來,這時才突然聽出原來司機正播放貓王的搖滾音樂,就這麼一忽兒地,把自己拉到了貓王的年代,覺得就是要這樣狂野,才夠勁。

每一個年代都有其氛圍,不朽的藝術都將把我們帶進那個年代,我們因此而悸動,卻也觸摸到自己的純真…。

藝術就是要這麼做,要做就做出經典的。

2009/07/08

有品教育之我思


我想談新近的話題—有品教育。

初見教育部提出的「有品教育」---對學生的品德、品質和品味的提升,我當然暗自叫好,舉雙手贊成。但是要用12億來推廣,老實說,就有點懷疑花錢的成效如何。商業周刊六月底由金惟純執行長發表的新文章倒是滿有趣的,篇名叫「鄭部長該找淨空法師談談」。

他提到了台灣出身的淨空法師,於四年前在老家安徽廬江湯池鎮建了一個「和諧社會」的示範鎮。他的方法是,請一批台灣小學老師,訓練他們開講儒家入門的「弟子規」。

感覺還滿老套的,但半年後,果生效果,地方風氣明顯改善,漸入「路不拾遺、夜不必戶」的境界,甚而名聲遠播,帶動了當地的觀光業,不只居民生活水準大幅提升,連聯合國都辦了三天的展覽,推廣湯池經驗。

「弟子規」究竟魅力何在?金先生研讀了一番,覺得「感恩」觀念的灌輸最是重要;而根據西方的科學研究,「感恩」是成功人士的最重要特質之一。

說來,這也是老套,但仍不得不佩服其見解之精闢獨到。先不說湯池經驗吧,就生活中,能深得「感恩」之道的人,確能深刻領略到它回饋自身的好處。凡能感恩者,就是快樂的人,那能造成良善的循環。

這個來自中華文化的根,造就了經濟的奇蹟。

現在,我們常講「品味」,好比生活品味吧,一般人覺得就是Life Style,但我覺得在所有外顯的品味之外,應該還有更深層的內在,那是因為能處處品味人的好、物的巧思、自然的美,才渾然散發出和諧而愉悅的品味氣息吧。

這就是我認為的有品教育,感恩一切,而非視所有為當然。


呼吸外交部的清新空氣


最近陪同執行長去外交部演講。

按理說,在熾熱的陽光混雜著車水馬龍的廢氣裡,即便走上短短的幾步路,都覺心煩氣燥,很難一進冷氣房裡就馬上降溫下來。但這個地方不同,不僅是因為空間寬敞,有明亮的窗光,而是透著一種氣息,是閑靜吧?這很奇怪,因為我們來的是辦公職場。

一直到後來,我才明白,這種氣息是從人的身上散發出來的。

電梯口,迎接的人點頭、微笑,彬彬有禮。上得樓來,一杯清茶奉上,馬秘書與執行長有了短暫的交談。上課鐘響,執行長步上講台。我和隨行的兩位同仁步入學員座位,襯著白色瓷杯的清茶,各自落在眼前。

所有的過程,流暢,自然,沒有奔來走去的學員,沒有提示上課的高聲宣告,當然更沒有喧鬧嘎然停止的時刻,好像不管是上課或下課,是否有外賓來訪,這裡的氣息本來就是如此---那似乎是一種教養,早已融入每個人的血液裡,投射在每一個細微的言行舉止。

從資料上來看,上課的39位學員都是外交部的領事人員與僑務人員,他們多擁有明星大學的碩士學位,算是外交部的新進人員,此次邀請執行長以tittot琉園為例所主講的「結合文化與科技--創造藝術品牌新境界」,即屬「經貿活動外交」系列課程之一。

或許你會說,參加的學員因為有國際禮儀的訓練,當然散發的氣質就不一樣了。這當然很對,但我的問題是:為什麼這樣的人是少數,而不是多數;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還是整個環境都有問題。

我想起劉兆玄院長前不久才講起的「五識」---學識、常識、見識、膽識、賞識,當時我對「賞識」的提出特別感到驚訝,或許我從事於文創產業,對文學、美學的涵養常有深刻的體認,覺得擁有「賞識」,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然而當時所見的新聞披露,皆未提及「賞識」,反而繪聲繪影想抓出究竟隱涉哪位官員有學識沒常識。這就是整個社會的氛圍,即便是理當富有文化氣息的新聞媒體都敵不過八卦的魅力,而隨之起舞。

然而,也還有這一小群年輕人,獨立於社會輿論的紛紛擾擾之外,讓渾身瀰漫煙塵的我,還能撥開雲霧,再次呼吸到清新的空氣,也讓我更加領受到通識教育之至大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