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6

安藤忠雄的靜與境─京都陶板名畫庭園


曾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當代最著名建築大師 ─ 安藤忠雄[ANDO TADAO],於1994年完成京都陶板名畫庭園,這是他少數以庭園為主題的景觀設計案。這座畫庭位於京都市左京區北山大道的京都府立植物園旁,整座建築為向下挖空將近10米的地下開放式庭園,從地面層望去只見微突的幾道框牆及主入口的售票亭,呈現安藤一派慣有低調而謙虛的美學特質,運用光、風和水影的自然媒介來引導欣賞東西方藝術傑作的戶外美術館。

畫庭裡所介紹的名畫,包括了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中國清代李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由故宮提供原尺寸放大四倍),印象派大師莫內的「睡蓮」、秀拉的「野餐」、梵谷及雷諾瓦等名家作品,雖非原作,但運用高溫科技將原作燒製於陶板上,再將陶板拼接形成一副巨大的繪畫,畫作顏色鮮明不變色、不腐蝕,可永久保存,這種陶瓷與藝術的結合,可以說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而京都府立陶板名畫庭園則是全世界第一個繪畫庭園。

沿著入口走道就可看到一幅長寬12m x2m由莫內畫的「睡蓮」就靜靜的躺在約莫20cm深的長形水池中 ─水中睡蓮,泛波光影更顯印象畫派抒情的意境,令人細味。

整座畫庭近850坪的範圍,安藤設計了一條迴遊全區的緩形坡道,交叉引領參觀者進入他所舖陳、穿透、迴轉、借景高低錯落的空間序列之中,這些名畫則巧妙安排於動線的轉折及良好的視點之間再與大自然合而為一,是一種與環境融為一體的賞畫體驗,逐漸向下的過程中,大片的垂直水幕瀑布一進一階,粗鑿的混凝土牆與水的對話,落下的潺潺水聲,不但過濾了外面馬路上車行的噪音,也平撫了參觀者的心情過渡,專心的沉浸在名畫庭園的氛圍之中。

樹影藉由風的推引,搖曳在素淨的清水混凝土高牆上,散發淡淡的詩情;坡道與平台欄杆皆採用無色的玻璃與水、光交織成透明無邊的自由意象,空間的流動在幾條高低起伏的坡道中穿插於框牆內外,動線亂中有序,每一畫作皆能各得其所,找到相對應的最好視點,穿梭其間,張力十足,瑰麗的畫作色彩恰與清雅的淡灰混凝土,成為對比,上下層的交疊之中,如橋似道,浮於水瀑和水池之間,多重視點不斷上下游移,空間的變化豐富了時間的向度,如清明上河圖卷軸般的延展開來,讓人與畫做了最美好的心靈接觸。

(作者莊國材為知名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