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5

第一次吹玻璃


在tittot琉園,看了很多作品,也看很多大師拿著吹管在琉園水晶博物館的高溫的鍋爐前進進出出的,又是吹又是甩,又是拿著報紙或修剪夾戳戳磨磨著玻璃泡泡。

終於有一天,我也拿起吹管要吹玻璃。

曾經聽說,就連最基本的進爐撈玻璃,可能都撈得滴滴答答灑滿地,所以這點功夫我可是特別小心。只是,萬萬沒想到,一根鐵管要進1150度的高溫爐都覺恐怖,像是手臂的汗毛都要被火的氣息呼到,根根都熱到要捲了起來,所以手不能太靠近吹管進爐的那端,深怕一不小心,手就先被高溫燙出個泡泡。但即便如此,那爐的熱力四放,也扎得眼睜不開,究竟吹管進了玻璃熔漿沒?進去的吹管要恰到好處,沾的玻璃膏量也得不多不少,否則來來回回,弄到眼疼手沒力的,還沒吹出個泡泡,人大概就先化癱了。

自然第一次吹,旁邊是有老師指導的。要先學會在鐵板上塑形,感受玻璃的柔軟度,也順便熟悉握管使勁的力道;然後要坐在馬椅前學會左右手並用,左手不停的轉動吹管,右手用報紙快速摩挲另一端由老師吹出的玻璃泡泡,好趕在玻璃還沒冷卻而高溫柔軟時,便修出個好形狀;呵,只是這回雙手竟也不聽使喚,顧了右手,忘了左手,原來要讓自己的手腦達到和諧運作的流暢,是多麼地不容易呀。

幾次來回之後,接著要沾玻璃粉。玻璃粉是早早就選好了顏色,粉紅水藍淡黃的,鋪好在鐵板上,屆時只要把玻璃泡泡往玻璃粉上一捲,就可輕輕沾上繽紛漂亮的顏色了。等等,這沾上的顏色好像不怎麼美,是鋪得太密,還是疊得太厚,這顏色一混,竟熔融得混混濁濁。罷了,罷了,這萬般難,難如上青天,只見心又浮氣又躁的,這次是吹不好作品了。

原來,一件作品是看得出一個人的心性的。原來,吹玻璃是要反反覆覆練的。而練的竟是耐心與耐力,只有等練出了這般心性,才能稍稍摸出個形,細細揣摩出「美」;至於創作,又是好幾年後的功夫了。

所以,下次到琉園水晶博物館,看到老師輕鬆優雅地吹出美麗的器皿,就知道是熟門熟道、累積數年功夫而成。至於國際玻璃藝術大師來台的示範創作,其千形萬狀或微妙微肖之精彩,只有佩服再佩服。

愛上金戈鐵馬


那天,在櫃點看到【金戈鐵馬】,心裡又是一陣驚喜。

那是以減筆的寫意手法,把馬掙脫束縛的姿態,表現出如火向上竄燒的能量;於是作品從有力的堅實底部,漸漸曲屈向上,延續擺盪而為臀部、足蹄,最後線條簡化到幾乎消失,猶如在柔順中燒盡一切…。

每個人對自己所愛的作品都有來自個人經驗的想像與詮釋。這躍起飛揚的姿態,毋寧就是那馳騁疆場,亮出金戈鐵馬的英姿颯爽、意氣風發。

我常想,這樣的金黃光澤,放在我的窗台該有多美。它吸收了大把大把的陽光,把作品的線條---不斷向上滾動的能量,照耀得閃閃生光,見了就高興、就希望滿滿。對熱愛舞蹈的我來說,那馬首回望,與後起飛揚的肢體成一斜斜向上的直線,更有著擺脫地心引力的悠然神往,似早已脫去一切束縛,從此自由自在,亮麗光采。

我當然知道,這件作品還有它工藝的價值,整件作品的線條拿捏,於柔軟中必須釋放出肌理的渾厚力道,特別是馬首回望而與頸項間的空隙,更為掌握美感而精準到無比,就這「神來一筆」就大大增加了脫模、燒結的困難。

喜歡的作品很多,常和朋友在tittot琉園櫃點流連不走,最後捧回家的作品都很類似,可見「英雄」所見略同。當然還有很多遺珠之憾,那都是因為價格昂貴,於是常和朋友逛琉園時,又是指指點點,大為讚歎---「看!這件的光影多美,就好像山色投影出的湖光…」,「還有這顏色,多難燒呀!」,「你看它的神態,這個角度看,整個味道就出來了」…。

其實,喜歡的作品也想送給朋友,特別是想給點什麼鼓勵的,把作品就這麼往眼前一擺,要説的話、要做的事,就透過作品時時刻刻傳送著…,朋友的真情、一生的理想也就這麼相隨著…。

2009/11/05

城市綠洲-北京瑜舍


十月北京的秋天已散著一股涼意,在去年底(2008年11月)一幢北京頂級時尚設計旅館「瑜舍」:The Opposite House,在著名的酒吧街區 ─ 三里屯購物廣場(The Village)的北角落,悄然開張。

是由當紅日本建築名師隈研吾(Kengo Kuma)所設計,其取名是來自中國四合院中,客人來訪小住時經常是被安排在正房對面恬靜舒適的客房,得之而來。外觀為翡翠綠的雙層玻璃建築,採用中國花窗的線形圖騰,層層相疊,呈現出不同反差的綠色層次外牆風貌;就像拼貼的琉璃馬賽克,輕盈透亮,是一被綠意包裹的夢幻建築。

推開厚重的實木大門,進入眼簾的是挑高20多米的藝術中庭,酒紅色的玻璃電梯,就像濃郁的葡萄酒,上下穿梭流動,低調而迷離。大型的藝術作品漂浮在白色碎石及水鏡之中,成為旅館令人驚艷的主軸。其中一件是由山西的前衛藝術家王晉,利用PVC塑膠做成的龍袍,並以不同顏色的釣魚線,繡上花紋,體現當代社會的面貌,所謂「庶民成就王朝」的隱喻。而攀附在挑高中庭如麻紗的布綢,懸吊在空中隨著灑落而下的光影,疊映在四周牆體,隱含一種「藏」的精斂;微動的布幔,讓光有了動感,透過玻璃的反射更讓空間顯得時尚而華麗。

它總共有99間客房依大小,全部採用實木、玻璃與白牆搭配而成,溫儒素雅,散發簡約的和風氣韻。值得一提的是位於地下二樓的不鏽鋼游泳池,透過天光可以反射北京的陽光;橘紅的光牆,冷冽的泳池加上暗黑玻璃中無限反射的光纖亮點,彷彿進入宇宙星空,漂浮其間,迷幻太虛。

對許多遊客來說,北京的「瑜舍」,就像宮廷大菜之後的品茗,綠芽其中,茶韻飄香,口感清甘。

(作者莊國材為知名建築師)

陽光下舞動的《金橙羽翼》


走進琉園水晶博物館,不管走到哪個角落,眼光都會不自覺的被一團裊裊上升的火燄所牽引。它太巨大了,乃至紅豔豔得太刺眼,但應該是熊熊燃燒的火舌,偏又用了「裊裊」炊煙來形容它的舒緩曼妙,如裸女聽了笛音,隨著旋律緩緩舞動、扭腰擺款地從瓶中升起,在晨起慵懶與沐浴清新之間,透著無限的嫵媚,這當然又因為大扇的窗光,給了它彷若太陽從山頂爬起,照射出第一道晨曦的金黃燦爛,或者說是晚霞閃著金色的餘暉吧,更添自然韻味,如此動人。這就是由美國知名玻璃藝術家史帝芬․愛德華茲(Stephen Dee Edwards)所創作的《金橙羽翼》,高220公分的玻璃藝術作品,令人一眼即深深被吸引,而難捨離開。

對一名創作者而言,《金橙羽翼》確實把他對自然界著迷的魔力傳達給觀賞者了。愛德華茲說:「我十分著迷於自然界多變的色調與質地,我總是試著藉由創作來呈現自己對自然形式、結構與色澤的感受」,他還說:「玻璃材質的透明性使我可以運用於創作,它可以將物體影象放大、甚至扭曲,形成夢境般的狀態。」

愛德華茲的作品曾獲世界二十多個博物館收藏,而《金橙羽翼》即是他以最擅長的砂模鑄造技法所創作出的大型立體雕塑。粗獷的砂岩質感與抽象的形式都是他用來激發對自然、形體結構的思考;而運用玻璃厚薄的不同,隨著時間移動所產生豐富的光澤變化與迤邐的美麗投影,都是意趣盎然的情境欣賞。

如果你來,陽光還在,你會捕捉住到金橙的色澤,在光線的輕觸下跳動閃耀。而究竟是一縷輕煙還是婀娜多姿的仙女其實都不重要,因為一切都在瞬間幻化,在難得大片玻璃光影的舞動之下,其之豐富與細緻,永遠看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