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tittot琉園,看了很多作品,也看很多大師拿著吹管在琉園水晶博物館的高溫的鍋爐前進進出出的,又是吹又是甩,又是拿著報紙或修剪夾戳戳磨磨著玻璃泡泡。
終於有一天,我也拿起吹管要吹玻璃。
曾經聽說,就連最基本的進爐撈玻璃,可能都撈得滴滴答答灑滿地,所以這點功夫我可是特別小心。只是,萬萬沒想到,一根鐵管要進1150度的高溫爐都覺恐怖,像是手臂的汗毛都要被火的氣息呼到,根根都熱到要捲了起來,所以手不能太靠近吹管進爐的那端,深怕一不小心,手就先被高溫燙出個泡泡。但即便如此,那爐的熱力四放,也扎得眼睜不開,究竟吹管進了玻璃熔漿沒?進去的吹管要恰到好處,沾的玻璃膏量也得不多不少,否則來來回回,弄到眼疼手沒力的,還沒吹出個泡泡,人大概就先化癱了。
自然第一次吹,旁邊是有老師指導的。要先學會在鐵板上塑形,感受玻璃的柔軟度,也順便熟悉握管使勁的力道;然後要坐在馬椅前學會左右手並用,左手不停的轉動吹管,右手用報紙快速摩挲另一端由老師吹出的玻璃泡泡,好趕在玻璃還沒冷卻而高溫柔軟時,便修出個好形狀;呵,只是這回雙手竟也不聽使喚,顧了右手,忘了左手,原來要讓自己的手腦達到和諧運作的流暢,是多麼地不容易呀。
幾次來回之後,接著要沾玻璃粉。玻璃粉是早早就選好了顏色,粉紅水藍淡黃的,鋪好在鐵板上,屆時只要把玻璃泡泡往玻璃粉上一捲,就可輕輕沾上繽紛漂亮的顏色了。等等,這沾上的顏色好像不怎麼美,是鋪得太密,還是疊得太厚,這顏色一混,竟熔融得混混濁濁。罷了,罷了,這萬般難,難如上青天,只見心又浮氣又躁的,這次是吹不好作品了。
原來,一件作品是看得出一個人的心性的。原來,吹玻璃是要反反覆覆練的。而練的竟是耐心與耐力,只有等練出了這般心性,才能稍稍摸出個形,細細揣摩出「美」;至於創作,又是好幾年後的功夫了。
所以,下次到琉園水晶博物館,看到老師輕鬆優雅地吹出美麗的器皿,就知道是熟門熟道、累積數年功夫而成。至於國際玻璃藝術大師來台的示範創作,其千形萬狀或微妙微肖之精彩,只有佩服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