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的中秋時節,在距中國上海不遠的蘇州,一座由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I﹒M﹒Pei (1983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所精心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落成啟用,這位曾經設計過法國巴黎羅浮宮美術館、德國柏林歷史博物館及日本美秀博物館的建築巨擘,也在他的家鄉留下了在中國第一座博物館建築,蘇州自古以來就有「山溫水暖,風物嘉清」的美譽,貝聿銘為蘇州望族,家世顯赫,父親貝祖詒即為第一任中國銀行總裁,新館與舊館(太平天國忠王府)僅一牆之隔,鄰旁有江南四大名園的拙政園及獅子林(為其兒時住家)。
新館設計採江南園林的架構,以「中而新,蘇而新」為概念,強調「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內斂導向,充分尊重基地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因地制宜,地上地下各一層,灰頂白牆,建構具文人風格的建築型式,集山、水、園林三位合一的博物館建築,並與周圍的傳統民居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建築物採貝聿銘一貫的幾何形體,轉折多變的空間佈局與戶外庭園相互輝映,頂棚採用鋼和玻璃,塑造輕盈通透的體態,光影由上而下灑落於室內,並以135公分為空間的模距單元,以其倍數延展開來,舉凡用材、陳列、燈光、一樹一石、一草一木,皆由他親自定奪,他認為植物之美是要讓觀者看到、聽到、聞到,以師法自然為旨,並結合了其一直以來配合的國際級專業顧問針對陳列、結構、音控等做了最佳的詮釋。
從大門轉入即可透過窗扇體悟到中國園林「步換景移」、「借景」、「取景」的手法,形成空間錯落有致的遊園趣味,尤其取自中國水墨山水畫大家朱芾「以牆為紙,以石為繪」的啟發,借鄰旁拙政園的灰白牆為紙,將巨石切片(選自山西與內蒙交界的"中國黑"石材,晴天為黑色,下雨後變成黑色,太陽一照又成了深灰),高低錯雜排列於牆前,隨著光及江南煙雨,形成一幅立體的環境水墨山水,隔著水際,山石倒影,更顯趣味,自成一格。
博物館內共有大小32間展覽廳,文物展示面積約3﹐600平方米,文物展品超過1﹐200件,皆為歷代佳作精品,主展區設有吳地遺珍、吳塔國寶、吳中風雅、吳門書畫四個具蘇州特色的常設展廳,其中有一中庭紫藤園中一株紫藤,呈龍盤旋攀爬至棚頂,綠意盎然,據說是由明朝江蘇四大才子吳門畫派-文徵明所親植之紫藤移接而來。
這座被貝聿銘稱之為「最心愛的小女兒」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自開幕以來,人潮即絡繹不絕,在其90歲高齡能回到家鄉,將發乎自內心的眷戀情結,投射在這一方天地之中,如其所說"既是蘇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
(本文作者為莊國材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康莊國際設計工程有限公司主持人、La Vie雜誌建築行旅專欄撰稿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