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週末下了一整天的雨,忽強忽弱的雨勢,台北城上籠罩的烏雲,讓白日昏昏暗暗。 不想光窩在家裡,看電視上充斥沮喪咆哮的新聞,於是和朋友約了看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電影中探討嚴肅的人生主題,以輕鬆的節奏帶出故事主軸:一個剛找到工作、旋即失業的大提琴師,在了解自己的能力極限後,放棄夢想,跟妻子回到鄉下老家。 因緣際會下,開始幫人做最終送行儀式;意外的,在這外人誤解、妻子不體諒的工作中,重新找到生命的重心。
電影主要訴求人離去時的尊嚴。不知是否國家民情風俗的不同,總覺得這些人生重要大事--喜、喪,都應該是私人的;但本地的風俗民情下,往往呈現得很不私人。台灣人熟悉的大量花圈和罐頭塔,更多的拜別團體和比陣容的送行隊伍,或許再再說明,中國人說不出口的靦腆情感,須藉著許多言外之物表達。
就好像tittot琉園作品創作中一再強調的,人與外界的和諧關係。電影中,男主角對生命最終的表態,似乎可引申訴求一種反求自我的精神,以沉淨後的心,找到自己的節奏,重新面對生命。也可說,退一步看自己周遭,以調整合適自己的生活節奏。
而許多無國界的共享價值,也正以不同文化方式及語言智慧,傳達給成天忙著繞生活打轉的我們。
(作者溫佳頻,美術設計工作者)
電影中探討嚴肅的人生主題,以輕鬆的節奏帶出故事主軸:一個剛找到工作、旋即失業的大提琴師,在了解自己的能力極限後,放棄夢想,跟妻子回到鄉下老家。 因緣際會下,開始幫人做最終送行儀式;意外的,在這外人誤解、妻子不體諒的工作中,重新找到生命的重心。
電影主要訴求人離去時的尊嚴。不知是否國家民情風俗的不同,總覺得這些人生重要大事--喜、喪,都應該是私人的;但本地的風俗民情下,往往呈現得很不私人。台灣人熟悉的大量花圈和罐頭塔,更多的拜別團體和比陣容的送行隊伍,或許再再說明,中國人說不出口的靦腆情感,須藉著許多言外之物表達。
就好像tittot琉園作品創作中一再強調的,人與外界的和諧關係。電影中,男主角對生命最終的表態,似乎可引申訴求一種反求自我的精神,以沉淨後的心,找到自己的節奏,重新面對生命。也可說,退一步看自己周遭,以調整合適自己的生活節奏。
而許多無國界的共享價值,也正以不同文化方式及語言智慧,傳達給成天忙著繞生活打轉的我們。
(作者溫佳頻,美術設計工作者)
1 則留言:
很棒的一部電影!
不過我想到的卻是「異業結合」說,哈哈!!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