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5

杯底嘸倘飼金魚



初看《杯底》這個名字,有點不明所以。但若聽了「杯底嘸倘飼金魚」的創作源頭,只要是台灣人,一定會會心一笑。

「呼乾啦!」多豪爽的一乾而盡,卻用「杯底嘸倘飼金魚」這七彎八拐的幽默隱喻,撩得人酒酣耳熱之際,真有相見恨晚、不喝不痛快的把臂之交啊!台灣俚語多隱含趣味的意喻,也許誇張,或有辛辣,或酸酸的帶點嘲諷,但都是真真實實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才有的靈犀相通;說者輕鬆一帶,聽者了然分明,真感覺那暗藏機鋒又搔到癢處的一語道破,其之直指核心、不說不夠味的盡性,正反映了台灣人率真直樸的一面。

酒之於中國人,在乎的就是喝酒的對象、氣氛,那細細品味酒的慢調子,就留給老外吧。

確實,要說中國的「文化史」,可是充滿濃濃的酒氣呢!不說「酒香」,但說「酒氣」,實在是那貫穿詩詞歌賦畫的豪邁壯闊,非得有酒的襯托,才張顯得出霸氣,也非得有酒的澆愁,才顯出淒清滄桑。就這酒帶出的「氣」,號稱「酒仙」的李白既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又低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文學家蘇東坡的瀟灑更見於「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同樣膾炙人口;不消說「詩中有酒,酒中有詩」的陶淵明,自號「醉吟先生」的白居易,以及流傳千古的書法瑰寶「蘭亭集序」,也都是王羲之醉中才有的神來之筆。

可見,中國人飲酒,意不在酒,而在追求酒以外的情趣,可抒懷、言志、消愁,可論證英雄、言歡助興、激發靈感….,乃至生活處處有酒,遠客來要置酒洗塵、久別相逢要把酒話舊、出征打仗要誓師酒、凱旋來歸有慶功酒、逢年過節有年節酒、出生有滿月酒,乃至祭祀祖先更要以酒敬奉….,可說「無酒不成禮」,酒已然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環,即便今天都可嗅到古代的飲酒禮儀:拜、祭、啐、卒爵。先以拜,表敬意;再把酒倒出一點灑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淺嚐酒味,讚揚主人;最後仰杯,一乾而盡。

難怪,中國人飲酒飲得如此盡興、乾脆,從敬老尊賢的酒禮之中,到透露人情交往的酒興,精神之寄託於酒,自然也就形之於酒器,而多裝飾的語彙,君不見那古代文人諸侯的朝會宴饗,端起酒器,皆飾以鎏彩雕紋,其意即在從各式各樣的紋飾中,發酵不同的情緒,這從tittot琉園設計的《唯我讀尊》現代酒器系列中即可體驗一二,相對於西方用之於品酒的酒器,自然就單純許多,只要從透明的玻璃中見其酒色,再細細品嚐酒的風味即可。

《杯底》不能當酒器,但中國人的飲酒之樂卻體現在這來自台灣俚語的創作。陰刻的兩隻金魚,擺動鰭尾,繞著彼此打轉,在磨得啵兒亮的玻璃表層下,水光粼粼,果真營造出水裡游魚的自在感覺,彷若文人一般,早已陶醉於自然山水之間。於是《杯底》說出了中國酒文化的底蘊,其重在對人的尊重,要和誰喝,要喝出什麼樣的氣氛;至於喝什麼酒倒是其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